个人背景

三十而立、职场十载
确切来说,我是一名“二战”选手。1990年生,三十出头,而立之年,职场十载。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,普普通通。2012年来到杭州发展,入职一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,工作至今,努力提升。工作从一线做起,3年后晋升到基层管理岗位,开始带领一个小团队做对外项目交付,2018年晋升到业务大区职能管理岗位,协调重点项目落地、探索和实践数字化转型。一路走来,学习过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识,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,这让我对管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随着工作方向转变和自我要求的提高,逐步认识到个人的管理能力有限,因此萌发了进入学校进行系统化学习的想法。原计划2022年报考,目标瞄准了知名的财经类大学--浙江工商大学。但2021年10月年我的爱人鼓励我先报考一年,了解下考试流程和形势,于是我在报名日期截止的最后一天压哨报名。虽然是抱着“体验”的想法报的名,但也进行了准备,复习基础知识,抓住每一次机会。考试结果自然是没录取,但从此埋下了要考取浙江工商大学MBA这颗坚定的种子,也通过初次考试了解了流程,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为接下来的正式考试积累了难得的实战经验。
复习思路
白驹过隙、贵在坚持
既然选择了远方,便只顾风雨兼程。在众多优秀同学面前,自认为我的起点是最低的。离开校园和考试环境已经十来年了,缺乏应试技巧的我着实压力不小。个人觉得关键是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惯性。
1、时间方面。
利用工作日休息时间和晚上时间,进行各模块分解知识学习,比如背英语单词、做几道数学题、掌握一类逻辑题的解题思路。周末、节假日整块时间,用来做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梳理和仿真练习,到图书馆去刷视频、刷真题(疫情放开那段时间,因为害怕感染我曾躲到地下车库学习,现在回想起来也是难得的体验。总之,找到一个可以安静学习、充分利用时间的环境)。这样“零整结合”,能很好的保持学习的节奏感和效率。
2、策略方面。
第一轮复习(我的第一轮复习其实就是第一次考试),主要是复习基础知识,把多年前学习的知识再捡起来。第二轮复习,重点在于系统性的解题思路,我是通过刷在线视频的方式,快速吸收老师总结的经验、技巧,再加以做题练习。在每门课程上:①数学,回到中学时代,知识不新,新的是题型;②逻辑,不要抠概念,因为不考专业逻辑学概念,注重解题(我在第一轮复习时进入过“周延”误区,第二轮复习时果断调整思路);③写作,掌握行文的逻辑结构,自己一定练习写几篇;④英语,英语B不要过分钻研语法,考试整体上还是熟悉的配方,有条件的平时可以多看优质期刊,很多阅读理解题都出自其中。
3、工具方面。
①一套机工版的MBA考试辅导教材(基础知识学习)、②MBA大师[APP+网页版](系统性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学习,可以在线直接查询真题解析)③近10年真题一套(刷真题、只刷真题、不要刷模拟题)④一个笔记本(按自己的思路整理知识、摘录要点)⑤iHour [APP](记录和回顾时间投入)。
考场心得
最重要的是合理分配和控制时间。
1、笔试
英语考试时间相对宽裕,不用过于紧张,不要被完形填空影响心态,按自己擅长的答题习惯应试即可。但,管综绝对要做到严格的时间规划,建议可以先完成数学和逻辑中的一门,然后进行写作部分,最后进行剩下的一门答题,当然别忘了合理安排时间涂写答题卡。既然要做好时间分配,就必须要有计时工具。在我参加的两次考试中,考场都没有钟表,第一次就吃了大亏。所以,请记得自备一块没有任何存储功能的手表,我是在第二次考试的时候带了一只小电子表,只有最基础的时钟功能,但发挥了关键性的大作用。
2、复试(面试),重要的是思考和总结
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,关心时事。结合工作中的实践和管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做自我分析和提炼。面试前准备好自我介绍内容,进行预演,确保现场表达顺畅。同时,英语口语表达也要认真准备。其实,面试导师很友善,眼神中透露着久违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。
3、身体状态
无论哪场考试,靠前做好个人健康管理、规律作息,以最佳状态发挥出自己的实力。作为一个曾扛着“新冠”在考场中发抖的“过来人”必须说一句,身体状态很重要。
学无止境
不负韶华、未来可期
回首疫情这几年,庆幸自己没有把学习的意识隔离。感谢从报名咨询、到考试准备、到面试指导、一直到目前做入学指引的各位老师的关心和帮助,特别记得分数线公布那天接到陈敏老师电话时难以言表的心情。重回校园,内心激动且充满期待。期待在浙商大实现成长蜕变、期待英语学习更近一步、也期待能为上小学的孩子树立一个终身学习的榜样。某一天,在他遇到挫折时,可以波澜不惊的对他说一句,没事,爸爸当年考研考了两次……